《金陵懷古》解析:
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、作曲家、教育家涂永梅先生為觀眾詳細講解其創作的名曲《金陵懷古》。
為了響應全國古箏教材會議提出的“全國各地應該有鄉土教材”的號召,作者于1973年創作了此曲?!督鹆陸压拧吩麨椤短炀┦銘选?,主旨是描寫天平天國的一段歷史。
全曲分為六個部分,分別描寫了太平天國六個不同時期的場景。
第一個部分為引子,此段用低音長搖模仿軍號,以表現太平天國的軍威。
第二部分是“迎天王”,表現群眾齊聲歡呼天王進京的場景,其中運用了三種音樂素材:一,曾流行于南京的江南絲竹(可以用江南絲竹代表江蘇);二,模仿打擊樂器;三,參考了太平天國的鑼鼓點。作者將這三方面的素材溶于這一段的旋律。
第三個部分是“祭先烈”,天王帶領部下,去祭奠一路上犧牲的烈士,此段音樂莊嚴肅穆節奏緩慢。
第四個部分是“控訴”,天平天國的戰士回憶過去受清兵壓迫的情景,采用的音樂特點是戲曲中的“哭腔”。
第五個部分“憶風云”,是描寫雄軍百萬、鐵騎縱橫、驚天動地的戰斗場面。此段有涂詠梅老師自己發明的一種表現手法,即在古箏最高的五個音用尼龍布或手帕纏扎起來,用輪指模仿各種馬蹄聲;第六個部分是尾聲,這段是表現太平天國到最后分裂,天王感覺無力再回到原先的軍威,所以他把重振旗鼓的希望寄托給神。最后以教堂的鐘聲結束此曲。
注:視頻中《金陵懷古》演奏者魏瑋: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,曾獲得2007金鐘獎選拔賽銀獎,2008“上海之春”國際音樂節全國古箏大賽專業青年組銅獎。